以爱之名传非遗薪火,以行践责暖特需童心 ——郑州市第四十一高级中学领导力社团泥咕咕小组公益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 2025-05-26 09:53:26 点击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新时代青年如何以行动回应时代之问?郑州市第四十一高级中学领导力社团泥咕咕小组走进中牟县云凡乐歌助残中心,以“非遗传承+公益服务”的创新形式,在“泥咕咕”传统技艺的指尖传承中,书写了当代青年的责任答卷。
指尖传情:非遗技艺搭起心桥
在非遗体验环节,成员们分组带领孩子们制作河南浚县非遗“泥咕咕”:从揉制陶泥塑形躯干,到捏塑头部、拼接尾部,每一步都耐心示范。孩子们的小手在泥土间探索,将想象注入陶泥,捏出专属于自己的“泥咕咕”雏形。成员们辅助刮平肌理、修正造型,指尖的温度在协作中传递,悄然消融了初次见面的隔阂。
掌印留痕:童画绘就非遗新章
捏制完成后,孩子们在准备好的横幅上展开创意涂鸦。稚嫩的手掌蘸满五彩颜料,或拓印掌纹,或勾勒图案,在横幅上留下独一无二的“成长印记”。当数十枚彩色掌印缀满画布,非遗文化与童真想象碰撞出鲜活的生命力,欢声笑语中,传统技艺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朝气。
妙笔赋彩:匠心点亮传承之光
与此同时,另一组孩子手持半成品泥咕咕进行彩绘创作。水彩在陶泥表面晕染开涟漪,青蓝的羽翼、绯红的喙部、明黄的爪尖……在孩子们的巧手下,泥咕咕从素坯蜕变为灵动的艺术品。非遗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情感载体。
在这场跨越“志愿”与“非遗”活动的交汇中,“特殊”和“普通”界限的相遇中,志愿者重新理解了生命的重量。活动结束,暮色悄然降临,校园依旧静谧,但每个人心中都已驻满星光。
活动感悟
我们心向非遗,在每一个平凡或特殊的时刻。传承需要众人之力,而爱的力量最为持久——它让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明的火种。
——高一(2)班 周欣妍
“咕咕”声响,送来了农业文明与民俗文化的衍生品——泥咕咕,带着对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信念,我们展开了本次活动。这是文化的接力,更是爱的传递,非遗之舟载着童真与希望,驶向永恒。
——高一(4)班 杨蕊宁
这是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双向奔赴,活动后我深受触动,陶泥的可塑性恰好成为特需儿童们表达自我的媒介,而我们不仅是协助者,更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见证者,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志愿服务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更是以平等的姿态走近他们的世界。用耐心与包容守护每一份独特的光芒,虽然沾满陶泥和五彩颜料的小手被洗净,但那份温暖与触动却持续留在我们心间。
——高一(8)班 王月珍
集团成员
郑州外国语学校 郑州外国语中学 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 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 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 郑州东枫外国语学校 平原外国语学校 郑州高新区朗悦慧外国语中学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外国语学校 郑州市第五十六高级中学 郑州市第四十一高级中学 郑州留馀外国语学校 郑州惠济外国语中学 郑州金水外国语学校 郑州市第一二二中学
郑州第四十一高级中学公众号
“郑外人”微信公众号